【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是什么意思】“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礼记·大学》:“耳不听五音之乐,则谓之聋;目不视五色之章,则谓之盲;口不言义理之言,则谓之嚚;心不思道德之事,则谓之愚。”后来演化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用来形容人虽然有听觉和视觉,但却没有真正听到或看到,表示对事物的忽视、漠不关心或缺乏感知能力。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解释 |
听而不闻 | 虽然耳朵在听,但并没有真正听到或理解内容。 |
视而不见 | 虽然眼睛在看,但并没有真正看到或注意到。 |
二、成语出处与演变
- 出处: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原意是描述感官失灵的状态。
- 演变:后世引申为对事物的漠视或不关注,强调主观上的忽视而非生理上的缺陷。
三、使用场景与含义
使用场景 | 含义 |
描述人对他人劝告或提醒无动于衷 | 表示对方不听劝、不接受建议 |
形容对某些现象或问题视而不见 | 表达对现实的回避或冷漠态度 |
用于批评缺乏敏感度的人 | 暗示其思维迟钝、反应迟缓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置若罔闻、充耳不闻、熟视无睹 |
反义词 |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明察秋毫 |
五、实际应用举例
1. 例句1:
“他总是听而不闻,别人说的话根本没进心里。”
→ 表示对方不重视他人意见。
2. 例句2:
“面对社会问题,有些人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利益。”
→ 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漠视。
六、总结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的描述,更常用于比喻心理上的忽视与冷漠。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信息、建议或现实问题时,应保持敏感和警觉,避免因麻木或逃避而错失重要的机会或责任。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对他人劝告或社会现象无动于衷的人。
原创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常见语义进行整理与归纳,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