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之一炬出处于哪里】“付之一炬”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将某物彻底毁灭或放弃。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决绝的态度。那么,“付之一炬”这个成语究竟出自何处?下面我们将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解析。
一、
“付之一炬”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其含义是将某物扔进火中烧毁,比喻彻底放弃或摧毁某种事物。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对旧有事物的否定态度,带有强烈的决断意味。
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提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意思是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烧毁了阿房宫,结果只留下一片焦土。后来,“付之一炬”便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代称,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
在现代汉语中,“付之一炬”多用于形容对某种想法、计划、情感等的彻底放弃或销毁,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
二、出处及释义对照表
成语 | 出处 | 原文出处 | 释义 | 用法举例 |
付之一炬 | 《阿房宫赋》 | 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将某物投入火中烧毁,比喻彻底放弃或摧毁。 | 他决定将过去的失败记忆付之一炬,重新开始。 |
三、结语
“付之一炬”虽然字面意思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大火,到现代人对过往的放下与重生,这一成语跨越千年,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了解它的出处,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