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木是什么意思】“槁木”是一个汉语词语,字面意思是“干枯的树木”。在日常使用中,“槁木”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状态呆板、没有生气,甚至像枯死的树一样毫无活力。这个词语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有一定的应用。
一、
“槁木”原意是指干枯的树木,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表现呆板、缺乏生机。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槁木”来形容人物的冷漠、无动于衷,或者环境的荒凉、沉寂。它不仅是一个具体的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绪和意境的表达。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干枯的树木 |
引申义 | 形容人或事物失去活力、呆板无生气 |
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日常表达、比喻状态 |
常见搭配 | 槁木死灰、槁木逢春(反义) |
情感色彩 | 多为负面或中性,表示冷清、无生机 |
来源 | 古代汉语,常见于诗词、典籍 |
例句 | 他面对失败时神情槁木,毫无反应。 |
三、扩展说明
“槁木”虽然字面简单,但在文化语境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比如在成语“槁木死灰”中,常用来形容人极度消极、毫无希望的状态;而在“槁木逢春”中,则是反用其意,表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在现代语言中,“槁木”更多用于文学或艺术表达,较少用于日常口语。但它的形象感强,能够生动地传达一种沉闷、压抑或静止的氛围。
如需进一步了解“槁木”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以参考古诗词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