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出处及用法】“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面对强敌或压力时,主动后撤以避免正面冲突的行为。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历史背景,还广泛应用于现代语境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出处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当时晋文公为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古代一舍为三十里),以示信义,并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军,取得胜利。
原文节选:
> “晋侯与楚战于城濮,……晋师三舍,楚师不胜。”
这段记载体现了晋文公的智慧与仁德,也奠定了“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历史渊源。
二、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 退避 | 主动后撤,避免正面冲突 |
| 三舍 | 古代行军单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 |
| 整体含义 | 指为了大局或策略,主动让步、后撤 |
三、用法举例
“退避三舍”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军事策略:指在战争中为保存实力或诱敌深入而主动撤退。
2. 政治外交:比喻在面对强势对手时,采取暂时让步以争取时间或空间。
3. 个人行为:形容在冲突中选择冷静应对,避免正面冲突。
例句:
- 在谈判桌上,他选择退避三舍,等待对方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沟通。
- 面对敌军压境,将军下令退避三舍,伺机反击。
四、成语延伸
“退避三舍”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强调的是忍耐、智慧与远见,而非单纯的退缩。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职场、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
五、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退避三舍 |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 原意 | 晋文公为守信后退三舍,最终战胜楚军 |
| 现代含义 | 主动后撤,避免冲突,保存实力 |
| 用法 | 军事、政治、个人行为等场合 |
| 文化意义 | 体现智慧、忍耐与策略性思维 |
通过了解“退避三舍”的出处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底蕴,也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达到更好的沟通与决策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