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是什么意思】“蚍蜉”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来比喻力量微小、无法改变大局的人或事物。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常用于形容那些试图对抗强大势力却注定失败的个体。
一、
“蚍蜉”原意是一种小蚂蚁,后引申为比喻力量弱小、无法撼动大势的人或事物。在成语“蚍蜉撼树”中,“蚍蜉”被用来形容不自量力、妄图挑战强者的行为。该词多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蚍蜉 |
拼音 | pí fú |
原意 | 一种小蚂蚁 |
引申义 | 力量微小、无法撼动大局的事物或人 |
成语 | 蚍蜉撼树(比喻不自量力)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指不自量力的行为 |
出处 | 古代文献及诗词中常见,如《诗经》等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讽刺、批评或文学描写中 |
同义词 | 小人物、无能者、无力者 |
反义词 | 大人物、强者、巨擘 |
三、延伸理解
“蚍蜉撼树”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后来成为广泛使用的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那种以微弱之力挑战强大力量的情景,带有一定的悲壮意味和讽刺意味。
在现代语境中,“蚍蜉”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坚持努力的人,虽力量有限,却依然不放弃。因此,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总之,“蚍蜉”不仅是对小生物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力量与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