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声色出处于哪里】一、
“不露声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事情时情绪稳定、不轻易表露内心想法。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不露声色”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人不露声色,而有大志。”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人外表平静,内心却有着远大的抱负。后来,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沉着冷静、不轻易表露情绪的状态。
虽然“不露声色”在现代多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表现,但它的源头可以明确地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因此,“不露声色”的出处主要来自《后汉书》。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 | 原文出处 | 解释 | 现代用法 |
不露声色 | 《后汉书·王符传》 | “其人不露声色,而有大志。” | 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有深意或大志 | 形容人情绪稳定,不轻易表露内心 |
源自 | 古代文献 | 《后汉书》 | —— | —— |
三、结语
“不露声色”虽为现代常用成语,但其历史渊源深厚,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体现了古人对人性与行为的深刻观察。了解成语的出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也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