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怎么读】“觳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很多人在阅读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尤其是像“觳”和“觫”这样的汉字,发音和含义都容易混淆。本文将对“觳觫”的读音、含义及用法进行详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觳觫”(拼音:hú sù)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动物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这个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意思是:“我不忍心看它那害怕颤抖的样子,就像一个没有罪的人被带到刑场一样。”
从字形来看,“觳”与“觫”均为左右结构,且都带有“心”字底,表明它们与情绪、心理状态有关。其中,“觳”意为惊恐、不安;“觫”则指颤抖、战栗。
在现代汉语中,“觳觫”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尤其是在表达怜悯、同情等情感时较为常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注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备注 |
觳觫 | hú sù | ㄏㄨˊ ㄙㄨˋ | 形容动物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 | 《孟子·梁惠王上》 | 多用于文学描写,表示怜悯、同情 | 生僻词,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三、小结
“觳觫”虽然不常见,但在古文学习或文学理解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掌握它的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汇或句式,可结合《孟子》等经典文献进行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