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通过哪个部门考试的人可称为进士】在宋朝,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进士作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功名之一,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那么,宋朝通过哪个部门考试的人可以被称为“进士”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
在宋朝,进士是通过礼部主持的“贡举”考试而获得的功名。科举考试分为多个层级,包括乡试、省试和殿试,其中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决定是否授予“进士”称号。
- 乡试:由各州县组织,通过者称为“秀才”或“举人”。
- 省试:由礼部主持,通过者称为“贡士”,并有资格参加殿试。
-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并主持,通过者即为“进士”。
因此,只有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被称为“进士”,而殿试是由礼部负责组织的。不过,由于殿试通常由皇帝亲临,所以有时也被视为“御试”。
二、表格展示
| 考试名称 | 主持部门 | 考试级别 | 通过后称号 | 备注 |
| 乡试 | 州县 | 初级 | 秀才/举人 | 通过后可参加省试 |
| 省试 | 礼部 | 中级 | 贡士 | 通过后可参加殿试 |
| 殿试 | 皇帝(礼部协助) | 最高级 | 进士 | 通过者即为进士 |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宋朝通过殿试的人方可称为“进士”,而殿试虽由皇帝亲自主持,但实际由礼部组织。因此,严格来说,进士是通过礼部考试(省试)并经殿试合格者。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宋代对人才选拔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官僚体系中科举的重要性。


